【台南北區】開基天后祖廟 - 台灣本島最為久遠的媽祖廟
而在台南市北區的水仔尾街中的開基天后祖廟,
被稱作是台灣本島最早的媽祖廟。
水仔尾街為舊名,現今為自強街。
水指的是德慶溪,尾則是出海口,
因此可得知寺廟原建於德慶溪出海口附近。
從廟宇一旁的舊解說牌來看,
該廟可推朔至明朝永曆年間,
約莫是鄭氏王朝驅逐荷蘭人後所建。
官網中則有提到,
廟方藏有明朝崇禎庚辰 (1640) 年的媽祖像,
於湄洲雕製。
便有人推斷該媽祖像為跟隨鄭氏王朝一同抵台,
後稱為「船仔媽」。
現該媽祖像不供奉於廟中,
而是由管委會輪流供奉於家中,
僅有媽祖生日才會請回天后祖廟安置。
正殿及後殿有許多匾額,
最早可推朔至清朝乾隆己亥年 (1779) 年的海天福主匾額,
正殿的湄靈肇造則為嘉慶年間文人林朝英所題。
我們前往參觀的當天,
有來自嘉義的天旨佛天宮徒步來此繞境。
鐘聲、鞭炮聲不絕於耳,
相當熱鬧。
上圖能看到的「開基天后祖廟」匾額是乾隆乙酉 (1765) 年所題,
是有上奏朝廷赦賜的聖旨匾。
而灰色的三爪龍柱也為最初廟祀時便在,
也被廟方稱為全台最早的龍柱。
以花崗岩雕塑而成。
而在其中也能注意到,
廟宇屋頂左右兩側皆有較深膚色的人用肩膀頂著屋頂,
這被稱為憨番扛廟角,
所謂憨番,為荷蘭時期、鄭氏王朝所帶來的黑奴,
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
不僅有歐美地區有過黑奴歷史。
在台灣也有過這樣的過去。
在鄭氏王朝的部隊中也編列有烏番兵的洋人部隊,
他們身形高大、力大無窮,
後為表現出這樣的型態,
在廟宇上就會出現這樣的深膚色人種扛著廟頂或者樑脊等雕塑。
而在做這段考察時,
也有找到諸多寺廟稱自己為台灣本島最早的媽祖廟。
如:安平開台天后宮、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等。
以我的觀點來看,
不論事實上哪一間寺廟為最早的媽祖廟,
人們對於媽祖信仰也不會因為建廟較早或較晚而有所不同。
只要能成為當地的信仰依託,
足以讓香客與信眾求得一絲心靈祥和。
那是不是全台最早的媽祖廟,
就顯得沒這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