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中正】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 長眠異鄉的水兵與歷史堆疊的園區
又名為法國公墓,
是在 1885 年清法戰爭後所設立的。
整個園區中除了法式墓碑以外,
另還有原樺山資紀銅像的基座,
及太平輪遇難事件的相關紀念碑及緣由。

原樺山資紀銅像基座的遺構相當的高聳,
上面題字為民族救星。
其因是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
積極推動去日本化,將樺山資紀像移除,
並放上蔣中正雕像並刻上題字。
後蔣中正雕像移至慈湖安放,
僅留基座放置於此。

而太平輪遇難事件則是更為近代的事件,
於 1949 年 1 月 27 日,
名為太平輪的豪華客輪因超載、夜間航行未開航行燈,
在航海途中與載有煤炭與木材的建元輪相撞,後雙雙沉沒。
這樣一個小小的園區,就存放著清朝至國民政府時期的種種歷史。
回到本篇文章要探討的主題 - 清法戰爭。
清法戰爭對於台灣人的印象中,
不外乎就是就學時期的歷史課本中。
「在清法戰爭後,清朝注意到台灣的重要性,
進而將台灣建省,並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但清法戰爭的起因,
是因為法國入侵清朝屬國越南。
而戰線綿長,法軍需要一個中繼的補給點。
並將目標放在台灣與澎湖兩地。

為了考究關於清法戰爭相關的文獻,
我與みやび特地南下至台南國立歷史博物館,
參訪了西仔反印象記的特展。
其中提到,
戰事的起因與台灣無關,
台灣卻無端的陷入戰火之中,
最後甚至成為左右這場戰役成敗的關鍵。
從而體現這場戰爭本質上的荒謬。
法軍為了取得煤礦資源而進攻基隆,
清朝則推派劉銘傳抵台駐防,
期間台灣民間義勇兵也紛紛加入團練,
其中便包含先前提過的汐止望族,蘇樹森大老。
延伸閱讀:【新北汐止】忠順廟 - 原汐止神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居所
在特展中,
也更多描繪了參與戰爭、受戰爭波及的無辜百姓等狀況。
如依託民間信仰 - 保儀大夫、
具有爭議的張李成義勇兵,
更或者住在淡水的英國商人陶德。
戰爭過後,於現今基隆市中正區圈了法國公墓,
原占地 400 多坪,共立下 200 多座墓碑。
後於甲午戰爭,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基隆登陸,
在台灣爆發乙未戰爭,
期間參與戰爭的乙未義勇兵破壞了公墓。
延伸閱讀:【基隆中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 隱藏在道路交會口的巨型紀念碑
最終於 1885 年留存至今的墓碑僅剩 4 座。
後於 1954 年 3 月 27 日,
將安葬於馬公的法國海軍事務長戴爾、陸戰隊中尉若漢德兩位將士的遺體遷至此地。

該紀念園區我們前去時完全沒有其他人來訪,
不論是太平輪遇難事件紀念碑、還是法國公墓。
給予大眾的印象或許都是一個聚陰之地。
但我帶著敬畏與略為哀傷的心態前往,
不論是戰爭、還是意外,
都不是現代社會所想看到的。
也希望這個園區能被妥善保存及維護,
更希望這段歷史能被台灣人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