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摘】人生路引 - 我從閱讀中練就的 28 個基本功

楊斯棓醫師在此書中以 28 本國內外書籍搭配自己的人生經驗整理出一條讓讀者除了能活下來,還能活得好的康莊大道。

這本書的內容就像是一個同心圓,以自己為出發點向外擴散;整理好了自己再培養出自己的影響力。

其次整頓自己的思維習慣後再來探討投資心法。

書中對於育兒、養老、伴老及面對長者的離別甚至是自己的人生終點都有一套完整的指引。

本書的最終篇章則為助人,完整了同心圓的最外層。

整本書將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都容納在約 300 頁的內容中,可說是句句都是精髓。

接下來我將書中我比較有共鳴的內容整理於下方供參考。並不會將書中的 28 本書皆列出重點。

一、讀懂一本書

楊斯棓以中國企業家樊登所著的「讀懂一本書」作為起點。先理解如何讀書,後續才能繼續閱讀下去。

讀懂一本書一書我也曾在書店中簡易翻閱過,但可能為中國人所撰寫,用詞、舉例都並不貼合我所在的生活環境,讓我沒辦法對這本書產生興趣。

經由楊斯棓醫師閱讀後整理出最為精華的內容來告知讀者,我想這對讀者閱讀本書來說是最好的開端。我再將其精華內容取出最精華的一句話:看完這本書後,要利用 15 分鐘的時間將本書內容講給一位聽了之後對他有幫助的朋友。

讀懂一本書的概念,就如同最高學以致用法。利用輸出來讓自己更能吸收書中內容。

二、說出影響力

經由楊斯棓醫師整理本書後得到的結論為:分清楚「把事情做完」及「把事情做好」的差異。

明明是「說」出影響力,怎麼會跟「做」事情有關呢?

以健身房櫃台作為舉例:

  • 對每位進來健身的會員說出「您好,歡迎光臨。」
  • 記住每位會員的姓名及需求並在前來健身時說出「陳先生您好,今天一樣來游泳嗎?目前更衣室正在進行打掃,可以正常使用但請小心地面濕滑喔。」

上述兩個情境就能看出差異,藉由「把事情做好」時所說出的話,影響到的可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若今天經理決定將兩種情境的人選一升遷為主管,你覺得會是誰升遷呢?

三、與成功有約

與成功有約一書最主要的宗旨在於要事第一,並提出了時間管理矩陣。

時間管理矩陣相信蠻多人都有聽過:利用垂直座標軸切割出四個象限,分別為緊急且重要、不緊急但重要、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且不重要四個部分。

書中提到大多數人首先都一定會處理第一象限的緊急且重要,處理完畢後接著處理第三象限的緊急但不重要之事。讓第二象限的不緊急但重要之事因時間變少而慢慢變成緊急且重要。

書中作者鼓勵各位依照象限處理事情,放下第三第四象限,專心處理重要之事為上。

四、創意,從無到有

本書初版發行於 1940 年,原著作者楊傑美先生認為所有的創意並非無中生有,並非像動畫般在腦中閃過一道閃電而發想出。作者認為創意是在前人所想出來的作品上做點改變,例如重組舊事物或有能力看到不同事物之間的關聯性。簡言之,創意是可以被訓練的,書中也有提出發想創意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腦海中的素材夠多。平時多看看不同領域的事物,理解其原理並將其記在腦中,有需要時便可派上用場。如同書中一句經典名言:萬花筒裡的碎片越多,它可能組合出的型態也就越多。

五、父母的語言

有些父母認為,小孩在學齡前聽到華語以外的語言,會影響小孩對於語言的專注度,進而導致主要語言說不好。該說詞在 1960 前是非常主流的說法。但根據近代研究,嬰孩的大腦依舊是能清楚分辨兩種語言的差異,並在腦中持續監控著。

作者在書中舉例,若家中耆老只會說閩南語、客語或部落語言,卻為了教育孩子說華語而要求耆老說出一口拗口的華語。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小孩能把中文說得字正腔圓嗎?

也有家長認為,沒有必要跟嬰兒說這麼多,反正他又聽不懂。這也深深影響小孩腦中對於語言的刺激。如果在嬰兒還在七坐八爬時就以 3C 常伴左右,會變導致小孩腦部刺激少,學到的詞彙薄弱。進而影響到數學、空間認知;重者連表達自己的情感都會倍感吃力。

但!跟孩子多說話,也不是大人自顧自的念故事書,作者這裡提出了三個原則:

  1. 共情關注 ( Tune In ):

    父母拿著一本繪本正打算給小孩唸故事時,小孩卻一直看著窗外的鳥。不要要求小孩繼續聽你說故事;而是放下繪本,一起和小孩觀察那隻鳥,並且即興的說出一個跟鳥相關的故事。

    小孩所需要的是,父母對他正在做的是感興趣。

  2. 多說一點 (Talk More ):

    這裡的多說一點,並不是指話越多越好;而是指話的類型要多。書中的舉例為帶小朋友去逛水族館,不要只是數數看魚有幾隻、蝦有幾隻就結束了。可以從這些生物中衍生更多話題:

    我們來數數看螃蟹有幾隻腳、幾隻螯。這隻螃蟹跟前一個水族箱展示的螃蟹差異在哪裡?等等的延伸話題。

  3. 輪流說話 ( Take Turns ):

    輪流說話中是三個原則中最重要的一點,在對話過程中可以提出一些簡易的問題給小孩,但不要是非題,讓小孩用點頭或搖頭就結束的話題,會讓小孩減少口說表達的機會。

六、讓孩子面向未來

從書名看起來像是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未來,但書中的內容是鍛鍊每一位為人父母。如小孩在公共場合撒野,路人好心勸阻卻被野孩子父母以「我的小孩不用你教」回嗆便可得知,小孩沒有家教是因為父母僅具有父母的頭銜;而不具備任何父母力。

作者陳美齡認為所謂的「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的起跑點位置不是由各個父母心中所認定的位置;而是從父母的頭腦開始的。

在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這一主題下,陳醫師談到培養小孩「恰當」的自我肯定力。之所以強調恰當一詞是因為高估自己的孩子會不願接受他人意見,甚至歧視他人;低估自己的孩子則潛力無法發揮,不敢築夢。

培養適當的自我肯定力,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比較。

和他人比輸時,便責罵小孩無能,給予打擊及增加挫敗感。

和他人比贏時,則暗自竊喜,且認為小孩贏是應當的,並無實質鼓勵且要求小孩不可為此沾沾自喜。

小孩若在這樣的環境下浸淫了 20 年,他也會如此的看待世界且這樣教育下一代。

現在的時代與父母輩的青壯年時代已有所差異,任何一種興趣加上創意都能成為營利的器具。除了極為不好的嗜好之外,父母都不應該阻止小孩對興趣的發展,更不要數落他們的興趣。

七、人生最後的期末考

準備好的人,是向這個世界告別;沒準備好的人,只是斷氣。

本書以「病人自主權利法」為出發點。希望每個人;不管年輕年老,都應為自己預立醫療決定。不管決定如何,都不要將這個自主權交由其他人決定。讓其他人傷神在自己該決定的事情,因而讓他們工作停擺,這絕對是浪費國力的一種行為。

在醫院中看過太多做了很痛苦且違背病人意志的事情,皆來自病人沒有預立醫療決定且家人不願面對死亡所造成。

適時的和家中長輩討論此事,並不是不孝的。醫療決定可以讓病人有尊嚴的做自己的選擇,遺囑則能讓在世的親人們避免被親情以外的事物所分裂,如:財產、房產等。

八、從 A 到 A+ 社會

本書提及內容甚多,我只想擷取「捐款」一事來撰寫。家父經常提及自己在外捐款的事蹟,但善款最終是否有被妥善利用卻無從得知。楊斯棓醫師將書中近 2000 字的捐款攻略濃縮成了三個步驟:

  1. 捐款之前,先了解該單位。
  2. 捐款之後,持續追蹤該單位的表現及是否提供成效。
  3. 表現、成效若讓自己滿意,則持續捐款。

運用以上三個步驟,便可讓自己的捐款變得有意義,而不是收進收款單位董座的荷包之中。


書中另外也有對商業思維、投資心法、退休金規劃、活到老學到老、旅行的意義、照顧父母及如何真正自由等各種議題做出見解。礙於小弟文才疏淺無法將這些內容以更精簡明瞭的方式呈現,這裡就不另行撰寫。但濃縮 28 本加上楊斯棓醫師自身經驗共計 29 本書的精華之作,絕對是今年力薦書單之一。